【概要描述】 春节,无数游子踏上回家路,交通成为连接家与远方的温暖纽带,无数人坚守在春运一线。春运首日
【概要描述】 春节,无数游子踏上回家路,交通成为连接家与远方的温暖纽带,无数人坚守在春运一线。春运首日
春节,无数游子踏上回家路★★,交通成为连接家与远方的温暖纽带,无数人坚守在春运一线。春运首日,本报记者倪晓颖走进西宁火车站,采写见闻《温暖相伴 归程井然》,报道回家路上的“幸福满满★”。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春走基层★★,记录的是小家的喜庆团圆,也是大国的民生改善。
1月29日,大年初一,本报要闻中心记者郑思哲采写稿件《用坚守护佑万家灯火》,刊发在报纸一版头题★★★。“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行动守护节日的欢乐祥和。正是有无数普通人的★★★‘舍’与★★★‘守’,才有了春节的阖家团圆。作为记录者,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笔触镜头,去记述他们的平凡故事★★★。”在郑思哲的心中,“这些故事的笔墨简单纯朴★★,却表达着最为厚重深邃的内涵——坚守与奉献★★。”
对此记者谢梦茹深有感触。她说:“春节前夕★★,受灾群众欢天喜地搬进新居过新年,脸上满是幸福和喜悦。当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牙什扎村的老书记仁青多杰掏心窝子说着地震发生后村庄的新变化,双手合十感谢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怀时,我被他真诚的话语深深触动。作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见证者和新闻故事的讲述者,我不仅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也更加明白了新闻工作的意义利来老牌国际官网app。当手中的笔和镜头聚焦在一个个基层的人和事上,我所记录和呈现的这些瞬间,将传递出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强化全媒体传播意识★,青海日报用新兴传播技术和平台渠道讲述青海故事,也是此次“新春走基层”报道的一大亮点。今年春节“非遗”是主角★,青海日报组建高效直播团队,前后方通力协作,开展千户营高台与塔尔寺酥油花的直播报道,累计观看人数超过25万人次。在千户营高台的直播中,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这一古老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而在塔尔寺酥油花展的直播中★,现场讲解和慢直播结合的形式,让酥油花这项塔尔寺“三绝之冠★”的制作过程和艺术呈现效果更好。
在过去一年,海东市3县3万余户积石山地震受灾群众从住帐篷到住板房再到住进新家,本报海东站记者一次次走进地震受灾地区,实地采访报道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仅用一年时间★★★,青海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240个项目全部完工,重建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房屋全部交付★★★,3万余户受灾群众住进新居,创造了在青藏高原当年开工当年建成的重建奇迹。
在★“山乡新画卷★”“温暖进万家”等系列报道中,通过开展行进式报道★★★、蹲点报道,我们看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金田新村受灾群众喜迎新家里的第一个春节是多么欢乐,看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牧民用上稳定的电之后一家人看春晚是多么祥和。“新春走基层活动让我明白★★,只有真正走到最一线、深入普通群众家中,才能写出更有温度的新闻稿件★★。★★”本报记者苏烽说。
“从格尔木市一路南行,望见的是白雪覆盖的巍巍昆仑★★★,听见的是狂风日夜的呼啸,遇见的是令我们感动而敬佩的坚守者。★★★‘只要看着一趟趟列车从自己检修过的铁轨上安全驶过,我的心就火热得不行★★,这就是我守在沱沱河的意义。★’格尔木电务段沱沱河信号车间95后助理工程师侯得普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和感触★。★★”记者余晖说:★★★“青藏铁路上,每一个在普通岗位奋斗的人★★,都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2月5日,节后上班第一天,报社组建专题报道组前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以南的纳赤台★★★、沱沱河、望昆★★、昆山口隧道★★★、不冻泉等地★★,采访坚守在青藏铁路高海拔站点和相应车间工区的“幕后”奋斗者★。
在★★“见证新动能★★”系列策划报道中★★,记者深入高新技术★、国家级创新平台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调研采访★★,报道以有力实事★、详实数据、生动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青海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巡礼新工程★★”报道深入国家重大工程施工现场开展全媒体报道,全景展现春节期间重大工程施工现场的火热场景★。
乙巳新岁启★★,高原万象新★。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已经结束★,我们将继续深入基层一线,在采访中触摸时代发展脉搏,采写更多更加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媒体力量★。
通过记者们的笔触与镜头,推出了一批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鲜活新闻报道,打造了一批形式多样★、互动性强、传播力广的融媒体产品,充分展现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示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喜人景象★,营造团结奋进、温暖和谐的浓厚氛围。
在文化类活动报道中,本报新媒体大展身手★★,制作的短视频、Vlog、创意海报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在青海观察客户端、青海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平台、视频号★★、抖音号和快手号等百家号中推出后好评如潮。《热气腾腾迎新春 ★★“小年”万人同享暖锅宴》《除夕夜看万家灯火,绝美烟花拉满过年的氛围感》《“非遗集市”里的匠心传承》《非遗皮影进社区》《一睹潮汕英歌舞的风采》《湟中社火最美新娘惊艳出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海塔尔寺酥油花震撼登场》等让新春走基层文化类报道“燃”起来★★、“活”起来。
聆听新春足音★★,把握时代脉搏,从1月中旬开始,本报“新春走基层”活动再次出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报道各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展成效★★★,记录基层干部坚守奋斗的感人故事,见证新年新气象,寻找新春民俗民风。
在《护好火车★★★“眼” 当好“老★”工长》《沱沱河信号车间里的硬汉柔情》《戈壁“追沙人★★★”的坚守》《天路“暖房”里的贴心“小管家”》《望昆仑,守昆仑》等一系列报道中,记者和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一同上轨道★★,一同巡隧道,一同吃食堂,一同进宿舍……白天采访、夜晚写作,争分夺秒记录★★“天路”沿线职工的平凡工作和生活,致敬他们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不凡精神★。
从干劲满满的西成铁路施工现场到热火朝天的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从戈壁滩上的绿电“巨型充电宝”到保电送电调峰电源的羊曲水电站,从综保区里的人流如织到源源不断向外售出的青海年货,从村民喜分红到村里培训★★★“充电忙★★★”……新春里的青海是活力迸发的青海★★,是强信心★★、开新局的青海★★。
两次参与直播的新媒体中心记者顾植霞说,“酥油花夜间直播时,尽管面临着信号不稳、气候寒冷★★、人员密集等诸多挑战,但是看到观众留下‘这居然是用酥油制作的,太惊艳了’★‘以后去西宁再近距离观赏一下★★’等这些话语时★,仿佛穿透屏幕击中了我们的心,让我们深感骄傲,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传播非遗文化的自信和使命。”
新春走基层,到哪里“走”★★★、如何“走”?青海日报社精心策划★,准确选取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鲜活素材★★★。一篇篇走心的文字报道,一张张生动的图片新闻,一个个精品视频产品,将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青海尽情展现。
对青海人来说不耍社火不过年,尤其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全省各地春节活动所展示的传统年节元素格外丰富多彩利来老牌国际官网app,而青海社火也格外出圈★★。在“文化中国年”系列报道中★★★,本报记者不仅捕捉处处升腾起的烟火气★★,还特别凸显其中的文化味★。《鲁沙尔高跷出场即震撼》《感受“非遗版★”春节的国潮魅力》《“刀山★★★”★★“火海” 演绎河湟传奇》《社火——西宁人自己的春节大舞台》等报道将青海深厚的社火文化娓娓道来,精彩的文字描述让人对社火神往。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